晨光未醒,他们已踏上蜿蜒公路;烈日当空,汗水与沥青交融成路;星夜沉坠,橙色身影仍在丈量大地。公路是文明的血管,他们是奔涌的细胞——养路工、巡路者、抢险人,用掌纹亲吻每一寸路基,用足印丈量每一段远方。
“一路一里,皆是你”,说的是沥青路上沉睡的青春,是车流之外静默的守望。当你在坦途上掠过青山碧水,请记得那些把人生铺成路的人——他们的故事,才是公路上最深的车辙。
清晨6点,墨蓝色的天幕尚未被阳光完全唤醒,江苏小伙儿小张已站在G341线公路旁。他整了整身上的养护服,将智能安全帽的绑带调整到最舒适的位置,随后在工作群中敲下一行字:“平川公路段G341线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现场安全帽已开启。”这是他在平川公路段担任专职安全员的第17天,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触摸到西北的粗粝与辽阔。
智能安全帽下的责任
在G341线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现场,小张的日常工作从“安全交底”开始。在清晨的寒风中,他手持记录板,逐条核对施工人员的养护装备,“锥桶间距必须精确到4米”“标志牌一旦倾斜需立即修正”……这些细节被他用红笔重重圈在写满笔记的便签纸上,嗓音因反复强调安全规程而沙哑。其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头顶的智能安全帽——这台集定位、视频回传、语音对讲于一体的设备,从交底开始便全程开启。省白银公路发展中心调度室的屏幕上,他的视角实时更新着施工动态,“不能随意摘下,连擦汗都得打报告。”张正通打趣到,这顶帽子让他养成了“抬头挺胸”的习惯,“它总是在提醒我,安全员的视线永远要比风险早到一步”。
在风沙中校准精度
作为安全员,每天都要布设作业区,摆放锥桶、树立标志牌,确保施工区域的安全,之后,他的工作则自动转入“动态巡逻”模式。西北的狂风常将锥桶吹得七零八落,他需要像棋盘上的棋子般来回奔走复位,“上周沙尘暴,标志牌动不动就倒,我当安全员后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这里的风沙博弈。”说着,上一秒还在调整锥桶位置的他,下一秒便小跑着赶往标志牌处,用沙袋加固底座,翻动的指关节处隐隐显出淡淡的红痕,他摩挲着手掌上洗不掉的沥青渍,笑称“这都是在磕磕绊绊中干出来的勋章。”昔日追着滚落锥桶跑的江南书生,如今迎着沙尘在公路上划出笔直的“红线”,把水乡的细密织进西北的苍劲脉络。
江南与西北的双向奔赴
午休时分,阳光直射下来,小张和工友们坐在车里吃盒饭,打开手机相册,一张是故乡的拱桥垂柳,另一张是前日拍下的戈壁日落。“以前觉得‘大漠孤烟直’只是诗句,现在看那些被风吹动的标志牌和锥桶,就好像看见公路跳动的脉搏。”短暂休息后,他捋了捋褶皱的工服,开始了又一轮的作业区布设……
“平川段精细化提升现场安全帽已关闭。”伴随着夜幕的降临,一天的工作也接近了尾声,回到工区宿舍,窗台的绿萝已在新浇的水珠中抽出嫩芽。
从江南水网到需要与风沙较劲的西北公路,小张的故事折射着新一代公路人的成长轨迹。他们用智能设备延伸管理的精度,也用双脚丈量着养护的温度。当问及是否后悔选择西北时,他指着远处绵延的长路:“你看,像不像给大地织的安全网?我们95后,也该做时代的经纬线。”
此刻,G341线上的反光标志在车灯中连成星河,而这个江苏青年的身影,正在逐渐融入这片苍茫的守护者群像,用特殊的方式续写着与大地相关的艺术。(王宝苗)